知行合一六十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5-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选自《于漪知行录》插图

  编者的话:经典值得细读,好书不容错过。有些书虽然不是当年的新书,却能令读者捧读时眼前一亮,爱不释手。“好书荐读”栏目为教师们精选近年来出版的教师读物,同时您也可以把感动自己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共享。    

  “有人说,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也不是海角,而是知和行的距离。”类似的哲思睿语在《于漪知行录》(山西教育出版社)中多有闪现。《于漪知行录》是于漪老师62年教育智慧的精彩呈现,该书以知而行,行生新知,知行合一为纲,从精神成长、教育心得、处世智慧、学习之道等十个主题,阐释了作为教师如何立师德、铸师魂、提师能,作品带给我的直接感受是:笔底艳阳、满目芬芳。

    为人师者励志当先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师者楷模于漪用一生的实践写成这句话。立志为师,当以圣贤为范,闻过则喜,诲人不倦。“教师从事的是塑造学生生命的工作,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有了这样强烈的使命感,于漪自觉维护着师道尊严。她说:“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教师必须有坚守精神家园的定力。”“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是于漪一辈子的座右铭。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成为优秀教师一定要砥励德行,博文约礼,“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需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用语言‘黏’住学生”,因为“教师的一切琐碎和重复,最终都镌刻成了学生前行的每一个脚印”。于漪62年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上下求索,潜心育人,就是喝“执着”和“学习”这一坛酒,醉成龙的脊梁,不耽误学生宝贵的青春。

    不是说谁选了“教师”这个工作,谁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于漪认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或许也会在某一瞬间,懈怠一点,马虎一点,但他会立刻听到内心里慌乱的鼓点。“育人的人须有品、有德、有魂,在阑风伏雨面前,头脑清醒,认准方向,执着追求”,他一定“不会辜负自己的选择,不会辜负家长的信任,不会辜负学生清澈的目光”。所以她一生向学,“思想随经典上一个台阶”就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滋养。当她带领学生诵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她自己也一定是常新的。在于漪看来,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自身就应该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积极探索”,为自己擎一盏心灯。“一名好教师,不因学生偶尔的掉队而斥责,不因学生教养的缺失而放弃,不因学生家庭的贫困而低看一眼,更不会被逐利冲动误导而随波逐流。”于老师坦言,假如“认识偏离,行为必然错位”,一位好教师应是昧旦晨兴,孜孜以求,遵循自己的职业精神,“再难,再大的干扰,也要追求理想”,遵循自己立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誓言。

    为人师者重在树德

    师德永居高处,传厚德之道;学问远争上游,播载物之理。“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针对近些年“牵得过牢,导得过细,教得过死”“重术轻人”的课堂教学,耄耋之年的于漪依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反而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皓首穷经,提高专业素养。

    “教育的艺术在于鼓舞和唤醒”“每一节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生命的质量”“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师爱是大爱、仁爱”“怎样把课教得有吸引力、感染力,能叩击学生心灵,触发学生思维?”“努力做到每节课都有亮点,都有耐人咀嚼、耐人寻味的东西,经得起听,不同层面学生都能受益,都有满足感和上进心”,这些对于于漪来说,“看起来是对怎样上课的思考与实践,内在支撑的却是敬业精神与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是敬于才华、久于善良、忠于人品的显性呈现。

    为人师者教法为要

    教若渡河,教法乃舟,无舟则望洋兴叹。“一个教师真正的成长就在于他内心深处的觉醒。”“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一辈子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她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长处。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于漪带着两把尺子,走入了基础教育的大门,登堂入室,成为卓然大家,是“活到老,学到老”最好的注脚。

    “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于老师说“教学相当程度是即兴创作”,“任何精彩的教程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都是生命激荡的现场”。

    “课堂理应流淌时代活水,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不会结束”。于漪注重结合时代特点,从身边获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使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永远勃勃有生机呢?那一定要有强烈的内驱动力”,也就是“内心的深度觉醒”。内驱动力,就是为师者独辟蹊径,勤学不辍,精教不止,期大音,跃龙门。“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如水,纯粹洁净,远离污染。唯其如水,方能涓涓滴滴,润泽心灵;唯其如水,方能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

    “把心交给文字,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快乐”,我写故我在,用写作抵达精神之乡。于漪特别重视教学的回顾与反思,反思“教程中的走调、错位,寻觅更适合学生内心的教法,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她认为“作为一名老师,除了教书、读书之外,专业写作更应是一种经常态,写是人生从此岸向彼岸的泅渡;写是生活晶体的析出”。如果说“学而不思则罔”,那么“思而不写则庸”。写作,表面看来,只是随时随地把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但某种意义上,是于老师在成就一个个学生的同时在书写自己的职业历史和生命传奇。

    于漪之所以成就卓著,除了有丰富的实践、大量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之外,更重要的是经年累月地笔耕不息。可以这样说,于老师正是经常处于一种不间断的写作状态和写作行为之中,教育实践才转化为教育思想,吸纳的教育智能才转化为教育艺术,个人的教育特色才转化为教育风格。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启迪教育智慧,点亮杏坛人生。《于漪知行录》是于漪62年“求真向善尚美”教育思考的精华记录,丰富的主题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全书有大量于漪老师的珍贵照片首次面世,配以精彩的图注,图文并茂,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方式。书中以二维码的形式链接于漪部分精彩的演讲视频,使读者在阅读精华内容的同时,可以欣赏到于漪极富个性和魅力的演讲,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更加难得的是,正文内容旁,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于漪心有所感,亲笔批注,三言两语,隽永绵长。

    有人说,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使命。作为师者,让我们用性命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感师者之乐,悟育才之道,登教坛之巅!

    (作者段伟,系湖北英山实验中学大别山区种子教师)